來源:南寧理工學院 更新日期:2024-07-12 11:08
6月29日至30日,南寧理工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成功舉辦了為期兩天的“新質未來——非遺數字化與非遺教育創(chuàng)新論壇”。此次論壇由南寧理工學院主辦,藝術與傳媒學院承辦,論壇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非遺教育創(chuàng)新,吸引了眾多行業(yè)內外的非遺研究的傳承人、學者及700余名師生參與。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武有能主持論壇。
金飛書記致歡迎辭
論壇上,南寧理工學院黨委書記金飛致歡迎辭,他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民族古代文明和智慧,是堅定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源泉。在新時代背景下,利用科技手段促進非遺活態(tài)傳承,培養(yǎng)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自信自強,激發(fā)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具有十分重要及其深遠的現實意義。
武有能院長主持
來自上海立達學院藝術學院院長朱方勝為我校師生進行第一場學術講座,他通過《滬上云進-AIGC與上海非遺的藝術融合》的報告,探討了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如何與上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賦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活態(tài)傳承。
朱方勝院長講座現場
隨后,廣西大學藝術學院褚興彪教授以《匠人口述史深描法在非遺保護中的價值與路徑》為題,通過實踐案例,深入剖析了深描法在記錄和傳承非遺技藝中的獨特價值與應用,為非遺研究開辟了新的路徑。
褚興彪教授講座現場
29日下午的講座由藝術與傳媒學院常務副院長陳廣明主持。
陳廣明主持
南寧師范大學劉曉東教授以《數字新質生產力:民族藝術的數字技術創(chuàng)新應用與實踐探索》為題,從媒介的進化歷史講起,通過三維掃描技術,數字化再現博物館文物的歷史與原貌,重點講授了花山巖畫、動畫《少年芭萊》、校園紅色文化、《瓦氏夫人》等實踐案例,分享了數字化技術在民族藝術創(chuàng)新中的最新進展,展現了數字技術在推動民族文化發(fā)展上的無限潛力。
劉曉東教授講座現場
隨后,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馬紅教授以《紙語新言—非遺剪紙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為題,分享了她從事剪紙藝術創(chuàng)作的經歷,探討了剪紙藝術的傳統(tǒng)韻味與現代創(chuàng)意的結合,強調了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讓師生共同見證了非遺剪紙及其在數字化時代的重生與飛躍。
馬紅教授講座現場
30日上午,中國民協(xié)中國手指畫專業(yè)委員會會長,手指書畫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和平先生,則以個人經歷出發(fā),講述了《怎樣認識中國手指書畫》,提出手指書畫“進社區(qū)、進學校、進企業(yè)、進軍營”,使聽眾對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時,現場進行手指書畫展示。
王和平畫家講座現場
王和平與現場學生互動
最后,廣西民族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吳小軍教授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內容和學科構建》展開討論,提出了構建非遺保護學科體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吳小軍教授講座現場
整個論壇期間,師生沉浸式感受非遺文化之魅力,不僅盡情汲取非遺文化的精髓,更深入感受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為非遺數字化和非遺教育創(chuàng)新領域的發(fā)展提供了寶貴的思路和啟示,也為師生們提供了一個交流和學習的平臺。
同學們認真聽講座
總書記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tǒng)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未來,南寧理工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將習近平文化思想貫徹落實到非遺保護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具體實踐中,在非遺系統(tǒng)性保護和教學實踐中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校園氛圍,積極探索數字化賦能文化傳承,努力描繪新時代非遺保護傳承美麗畫卷。
專家學者合影